香港畫廊協會於 2021 年 6月至 9月舉辦為期四個月的暑期計劃。香港畫廊協會致力於推動本地新進藝術人才以正面能量帶動香港社區藝術氛圍,暑期計劃連結新進藝術家、策展人和藝評作家及本會十間會員畫廊,在這個夏天為社會帶來一連串展覽。
參與暑期計劃的畫廊可以(1)自行邀請本地藝術家及策展人在畫廊空間舉辦展覽,或是(2)透過香港畫廊協會四月份舉辦的公開招募,尋找合適的新晉藝術家、策展人和藝評作家,一同策劃藝術展覽。為參觀者展出一眾於本年4月初由召集所收集回來、再經評審後得出的的藝術相關創作:是次公開召集的參展者共同完成展出。
公開招募主要邀請年青的駐港藝術家、策展人及藝評作家提交一份項目計劃書,在畫廊協會其中一間畫廊中舉辦展覽。參與畫廊會選出成功的申請人並進一步確認展出的相關資訊。

藝術人才簡介

藝術家 - 陳景亮

展覽:K 藝術空間 |「童年」陶藝特展

陳景亮 1953 年生於臺灣屏東縣。 1976 年畢業於國立藝專美術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在 1978 至 1982 年間,向臺灣苗栗著名陶藝師李昭清拜師學藝。 1982 年在美國紐約州立 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自 1985 年起,阿亮經常於亞洲、歐洲及美洲舉辦展覽,包括丹麥 國立現代陶藝博物館、亞利桑那州立鳳凰城美術館、美國洛杉磯陶瓷藝術博物館以及臺灣 國立故宮博物館。他的作品獲國際多家博物館收藏,包括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 國華盛頓史密森博物院沙可樂美術館、韓國世界陶瓷博覽會及臺灣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等。 西方現代陶藝史上稱阿亮的物質寫實風格為” Trompe l’oeil ” 迷惑眼睛 )),他的現代陶藝創 作觀念源自 1987 年,作品不僅表現出超凡的寫實能力和燒窯技術,更是視覺的極致挑 戰。阿亮創作生活的題材,兼具美學、工藝和精神性,作品能讓觀眾驚艷現代陶藝的精 湛,感受到藝術家對陶藝的熱情以及能帶給我們生活的美好。 他創作時不忘藉雕塑的語法來保留東方文化精神與背景,作品不論展現在何處,都能透露 出他家鄉的生活文化。

藝術家 - 李金生

展覽:K 藝術空間 |「童年」陶藝特展

李金生 1962 年生於臺灣雲林縣。創作以人物塑造為主,描寫 1940 至 1960 年代兒時的點 點滴滴、農村生活及社會背景等,以質樸、生動的人物呈現童趣,表達他對美的詮釋。 陶土與人有很深厚的淵源,代表人類發展的軌跡與伴隨文明的誕生,所以他選擇用古老而 悠久的材料來詮釋他生命中記憶,且努力的嘗試突破傳統,創造新的主題與形式。不刻意 遵從原則,要求內在的實質表現,這樣的詮釋形式看似遊走在傳統與流行的邊緣,卻引領 著時代的氛圍。作品獲臺灣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宜蘭傳統藝術中心及和成文教基金會 收藏。 2014 年他因心肌梗塞送醫治療,雖救回一命,但卻重度失憶、失智,甚至忘了如何做 陶,無法創作。今次展出作品是他生病前完成的童年系列作品。

藝術家 - Ane Alfeiran

展覽:Over the Influence | Camino Al Mictlan (On the way to Mictlan)

Ane 是一位自學的墨西哥藝術家。她自小已經習慣在藝術中尋找逃脫,並擅於用藝術來表 達自己的感受,希望,與恐懼。Ane 長大後在不同的城市和國家居住和旅遊,這個體驗讓 她能在不同的文化習俗當中吸取靈感和技巧。Ane 透過她的畫作帶領我們每一位進入她色 彩豐富的情感世界,每一幅作品均有獨特的故事。透過把自己的情緒投射在畫作裏,她希 望籍此刺激觀眾的感受和想像,並鼓勵他們各自詮釋藝術對他們的價值和意義。 Ane 的構圖一般建構在一股與生俱來的藝術觸感,鮮豔和大膽的用色,線條,和原始的臉 部特徵。她的靈感來源自不同的地方,從情緒,夢想,街頭塗鴉,音樂,到抽象表現主義 及原始主義運動的影響。她的作品融合了抽象與具象的代表。她經常會以半具象的元素例 如是頭,臉部,腿,眼睛,或手,再配以大膽的色彩和質地例如是壓克力,噴漆,箱頭 筆,和中國水墨來完成她的作品。 Ane 於墨西哥出生並長大,現在於香港居住和工作。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裏,Ane 已經在世 界不同的地方包括香港,墨西哥,美國,英國,義大利,葡萄牙,及新加坡舉辦過展覽。

藝術家 - 區凱琳

展覽:Ben Brown Fine Arts | Ze/ro
區凱琳 (1978 年出生於香港)
工作與生活於香港

區凱琳自二零零零年代初活躍於香港藝壇。她專注於素描與繪畫,亦愛通過繪畫的 視角及語言,探索混合媒介與裝置藝術。她的作品風格簡約細微,常結合隱密的符 號和密碼,時而透露出悖論的暗流。藝術創作是區凱琳用以反復咀嚼見聞經歷的方 式,題材來自生活中瑣碎卻深刻的細節,開展出隱喻的、自傳式的作品。她視自己 的作品為「關懷自身」的存在方式——備忘、紀念、象徵、遣興、閒暇、警覺、禱 告、舒緩媒介及凝視對象等。 區凱琳曾獲法國駐港領事館的 Alexandre Yersin Excellence Scholarship (2001)、 香港藝術發展局的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視覺藝術) (2013)及亞洲文化協 會的紐約獎助計劃(2019)。 近年曾參與的展覽有居住的幅度:房子是 (JCCAC Gallery.香港)、《區凱琳: 備忘 ( _____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 2016)、《IV Moscow International Biennale for Young Art: A Time for Dream》(Museum of Moscow, 莫斯科 2014)、《女人─家:以亞洲女性藝術之名》(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4)、《區凱琳: 爸爸出海去》(奧沙畫廊,香港 2013)等。 她的作品為香港藝術館及 M+博物館收藏。

藝術家 - 陳嘉翹

展覽:Ben Brown Fine Arts | Ze/ro

陳嘉翹 (1995 年生於加拿大多倫多, 現居於香港) 2021 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碩 士。陳氏曾參與的展覽包括:聯展《林中藏木》(大館,2020),《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 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8),亦曾與 Parasite 舉辦個展《慢慢黎啦,打令》(香港 巴塞爾藝術節,2019)。 陳氏的作品主要為錄像或混合媒介裝置,在世俗間平淡而無稽的生活中遊走於浪漫的罅 隙,帶著玩味卻誠懇地相信幽默感及其苦澀的後味。陳氏從自身經驗出發,尋找空白中隱 晦的荒謬悖論和缺口,以戲謔的口吻把不同場景重新配置,在懺悔中誠實地遊戲,探討被 跟遺落的邏輯。

藝術家 - 周穎璇

展覽:Ben Brown Fine Arts | Ze/ro

香港藝術家周穎璇(1978 年出生於香港)擁有舞台管理和文化研究的背景。她的藝術裝置和 互動雕塑多關於人權,女權,社會公義和環境保育。她的互動裝置系列“勞動樂園”是一個 集勞動和娛樂於一身的樂園,並創造出反資本主義的另類體驗。周穎璇擁有香港大學文學 士,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學士和美國麻省藝術及設計學院藝術碩士學位。 周穎璇所獲獎項包括香港人權藝術獎(2017),美國東北最佳藝術碩士(2015)及波士頓 年輕藝術家(2015)。她曾在香港及多國展出包括美國奧克蘭資本主義博物館; 美國阿爾 伯克基 516 藝術空間; 香港 Para-site 藝術空間; 波蘭現代藝術博物館; 挪威特隆赫姆美術 館; 泰國 MAIIAM 當代藝術博物館; 緬甸仰光 TS1 藝術空間; 美國紐約 Anges Varies 表演藝術 中心; 美國波士頓 808 畫廊; 美國波士頓 Bakalar&Paine 畫廊; 香港包氏畫廊及西班牙卡地 斯當代藝術空間。周穎璇目前在香港生活和工作。

藝術家 - Christopher Button

展覽:Blue Lotus Gallery |

(內容請參考英文版)

策展人 - Chris Wan Feng

展覽:阿塞爾維伍德畫廊 | Residual Heat

(內容請參考英文版)

Writer - Gabrielle Tse

展覽:K 藝術空間 |「童年」陶藝特展
展覽:Villepin | Myonghi Kang: Origins

(內容請參考英文版)

藝術家 - Ivy Ma

展覽:阿塞爾維伍德畫廊 | Residual Heat

(內容請參考英文版)

藝術家 - 林嵐

展覽:阿塞爾維伍德畫廊 | Residual Heat
展覽:Ben Brown Fine Arts | Ze/ro

林嵐(1973 年生於中國福州, 1985 年後定居香港),雕塑及混合媒介藝術家,精於創作大型 跨媒介場地特定雕塑裝置,常運用閒置物料,以非述事、對話形式的裝置,探討本地歴 史、文化與社會時事,反思公共藝術、傳統工藝的失傳和復興,人與物的循環創作等議 題,為城中的小人物寫下大時代的注腳。 她多次獲邀參加本地及國際展覽,其中包括 2013 年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之「Fukutake House 亞洲藝術平台」、 2015 年台北當代藝術館的「香港週」、2015 年德國勒姆布魯克 博物館的「中國 8 萊茵魯爾區中國當代藝術展」、2015 年丹麥 ARoS 藝術館的「另一個世 界」,2016 年中國烏鎮「國際當代藝術邀請·金展」和 2018 法國「里昂燈光節」,「2020 國際女藝術澳門雙年展」等。她於 2006 年獲得亞洲文化協會「捷成漢伉儷獎助金」赴美 研習公共藝術,並於 2010 年獲得香港「40 under 40」傑出青年藝術家奬。2017 年,她更 獲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頒發嘉許奬,表揚她對推廣文化藝術的貢獻。 林嵐現為香港藝術學院學術總監及香港雕塑學會主席,亦為國際藝術家工作坊(香港) (2004-2010)創辦人,曾為新城電台藝術節目「藝術閒話」主持人(2014-2020)和藝術 雜誌「三角誌」「雕文嵐女」專欄作家(2014-2020)。

藝術家 - Jessie Siu

展覽:Lucie Chang Fine Arts | The Sky Beyond the Clouds

(內容請參考英文版)

藝術家 - 劉清華

展覽:Ben Brown Fine Arts | Ze/ro

生於 1991 年香港﹐2014 年獲得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文學士(榮譽)學位。她以片段式 的影像探索敍事的可能及以身體的記憶為創作題材,著眼於不同媒介本身的獨特性及其質 感之可塑性。作品涉及錄像、動畫、裝置等元素。 其作品曾獲「香港第二十屆 ifva 獨立短 片及影像媒體節」新媒體藝術組別銀獎及本地最佳作品,2020 年進駐大館藝術家工作 室。她現時為香港句點。藝術群體成員之一。

藝術家 - 馮慧敏

展覽:雍廷序畫廊 | 墨·樂

馮慧敏在香港出生和長大。馮慧敏擁有工商管理學士學位和金融碩士學位。多年來,馮氏 不僅沉浸於金融世界,而且還於對藝術有所追求。她從林湖奎先生和華戈-馮兆華先生那 裡接受傳統的藝術訓練,並通過繪畫找到了另一個「她」。她於 2020 年在香港 PMQ 舉辦 首次個人作品展,並曾與紐約干邑白蘭地品牌以及阿姆斯特丹蠟燭品牌合作。 馮氏是一個自由奔放的環球旅行家。她認為藝術能夠讓她真實地描繪世界的燦爛與美好。 她的藝術作品記錄了她對世界的向往,也是對她所訪問過的地方的一封情書。她喜歡自然 風格繪畫讓觀眾熱愛大自然,無論是風景還是動物。馮氏對於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的運用爐 火純青-宣紙、中國墨水和毛筆,這都有助於她不受限制地實踐她的創作理念。日本金紙 的使用再加上一個充滿色彩的世界,形成精選的令人難忘的作品,反映了藝術家積極與樂 觀的人生態度。

藝術家 - Kurt Chan

展覽:阿塞爾維伍德畫廊 | Residual Heat

(內容請參考英文版)

藝術家 - Kwong San Tang

展覽:白石畫廊 | Space and Memories

(內容請參考英文版)

藝術家 - 李金生

展覽:K 藝術空間 |「童年」陶藝特展

李金生 1962 年生於臺灣雲林縣。創作以人物塑造為主,描寫 1940 至 1960 年代兒時的點 點滴滴、農村生活及社會背景等,以質樸、生動的人物呈現童趣,表達他對美的詮釋。 陶土與人有很深厚的淵源,代表人類發展的軌跡與伴隨文明的誕生,所以他選擇用古老而 悠久的材料來詮釋他生命中記憶,且努力的嘗試突破傳統,創造新的主題與形式。不刻意 遵從原則,要求內在的實質表現,這樣的詮釋形式看似遊走在傳統與流行的邊緣,卻引領 著時代的氛圍。作品獲臺灣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宜蘭傳統藝術中心及和成文教基金會 收藏。 2014 年他因心肌梗塞送醫治療,雖救回一命,但卻重度失憶、失智,甚至忘了如何做 陶,無法創作。今次展出作品是他生病前完成的童年系列作品。

藝術家 - 唐壽南

展覽:K 藝術空間 |「童年」陶藝特展

唐壽南 1966 年生於臺灣花蓮市, 1985 年進入英文漢聲雜誌社繪製《漢聲小百科》及《漢 聲小小百科》插畫, 1988 年參與繪製套書《兒童的臺灣》及《繪本童話中國》系列, 2003 年起以唐唐為筆名,出版暢銷繪本《短耳兔》之後陸續出版《短耳兔考 0 分》、《短 耳兔與小象莎莎》系列等十餘本繪本已售出多國版權、插畫作品有《少年讀西遊記》、 《明星節度使》、《晴空小侍郎》等,多次獲選為代表臺灣參加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的 插畫家。 2009 年開始從事當代藝術創作, 2010 年起定期舉辦個展,2016 開始發表陶藝作 品,作品廣受私人及美術館收藏。

藝術家 - Morgan Wong

展覽:阿塞爾維伍德畫廊 | Residual Heat

(內容請參考英文版)

策展人 - 佘沅珈

展覽:Blue Lotus Gallery |

佘沅珈,生於香港,現就讀芝加哥藝術學院。她從小接受傳統藝術薰陶,現著力攝 影和拍攝,喜歡置身大自然,間中執筆題字。

藝術家 - Ocean Leung

展覽:阿塞爾維伍德畫廊 | Residual Heat

(內容請參考英文版)

策展人 - 汪鈴

展覽:藝倡畫廊 | 「石頭記」

汪鈴,香港獨立策展人和作家。她是 “無名詩人” (2020) 的導演和製片人-一部關注宣紙在中國當代藝術中的特殊身份的紀錄短片。現為水墨會代表,和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評審。

藝術家 - 黃家偉

展覽:雍廷序畫廊 | 墨·樂

黃家偉(生於 1976 年) 是一位香港現代水墨藝術家,畢業於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及大一設計 學院。小學受學校老師陳寳珠的熏陶,從此踏上藝術的生涯。其後先後師從 林天行丶陳 成球丶林明傑丶劉國松教授丶皮道堅教授丶石墨教授等老師,接受正統的藝術訓練。黃家 偉擅長油畫及水墨畫,並決定投身水墨的世界,其後獨創出「浮生皴法」,獨樹一幟,成 為其個人創作的標誌。黃家偉以浩瀚的海洋及無極的宇宙為題材,並透過水墨去反映情 感,以正面的人生觀與感情的自然流露去結合「浮生」與「和諧」兩個概念。水墨讓他在 藝術中無限地探索並對未來充滿憧憬。他藉著水墨創作,容讓情感隨墨而生,生出各種各 樣的境象,使心墨合一,賦予畫作不一樣的生命力。於 2019 年名爲「浮生聚能」的個人 現代水墨畫展中獲廣泛好評。他曾參與多個香港及內地的藝術展博會及水墨展覽。 黃氏致力於推廣藝術教育,於 2012 年創立了「國際青少年藝術家協會」,致力促進青少 年在藝術領域的發展。同年,他在全港青年學藝比賽中獲得公開組冠軍。在 2014-15 年 度,他更在中國少年兒童美術書法獲教師壹等獎,並於 2015 年特聘為「中國少年兒童美 術書法」特約編委。黃氏 2019 年榮獲全球華人傑出青年,以表揚其在美術推廣上的成 就。現任香港現代水墨畫會理事及香港美協會員。

藝術家 - Shawn Tang

展覽:阿塞爾維伍德畫廊 | Residual Heat

(內容請參考英文版)

藝術家 - Tap Chan

展覽:白石畫廊 | Space and Memories

(內容請參考英文版)

藝術家 - 陳瑞琦

展覽 : 布朗畫廊 |「Ze/Ro」

陳瑞琦–獨立策展人及藝術專欄作家。2013 年以優等成績取得澳洲墨爾本皇家理 工大學藝術學士學位,主修繪畫。並於 2015 年和 2017 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分別取 得藝術碩士和文化研究碩士學位。 曾獲香港教育學院邀請擔任其 2014 社區藝術教育計劃「創藝@校園」的專業藝術 家。亦於 2020 年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任客席講師。其中策展項目包括香港林寶堅 尼慈善展覽、本地藝術家陳育強及馬琼珠於 Touch Gallery 個展。並由 2017 年起 擔任香港藝術學院 Alumni Network 的副,正主席。

藝術家 - Wu Jiaru

展覽:阿塞爾維伍德畫廊 | Residual Heat

(內容請參考英文版)

藝術家 - 張施烈

展覽:白石畫廊 | Space and Memories
展覽:Rossi & Possi | Space

張施烈居於香港,2012 年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畢業後全職從事藝術創作,媒 介以油畫、素描及攝影為主。他擅長以簡單的構成,運用形狀、明暗、顏色去描繪各種難 以言喻的感受。他的作品在多地皆有展出,包括美國、法國、台灣、中國、香港等等,當 中個展有 2021 年香港 TOUCH Gallery 的「微光」、2017 年台灣伊日藝術計劃的「位於某 個遠方的田野」、以及 2015 年香港 am space 的「Stand II」。 張施烈的作品亦有在不同團 體展覽展出,例如 2019 年邁阿密 One Thousand Museum 的「Architectural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2018 年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的「氣味相投:文學 × 視藝 展覽」、及 2015 年台灣弔詭畫廊的「正視漠視」。